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,台湾番人、非洲黑人、印第安人和澳洲土著等多个原住民群体,似乎未曾发展出高度的文明体系。除玛雅文明外,他们中几乎没有创造出自己的文字,甚至连复杂的工具和技术体系都未曾形成。那么,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些群体没有发展出如同古代中国、埃及、两河流域等地区那样繁荣的文明呢?
今天,老冯将用简洁而直接的方式为大家解释这一现象背后的核心原因。
农业缺失是关键
首先,谈到这些民族未能发展出发达文明的核心原因,我们必须从一个基础的社会生产力问题讲起——农业的缺失。对于台湾番人、非洲黑人、印第安人和澳洲土著来说,长期缺乏成熟的农业技术和粮食种植体系,是他们文明进程滞后的最大障碍。
以台湾为例,古代的台湾原住民并没有水稻种子,也没有耕牛等农耕工具,缺乏这种基础的农业生产手段,自然就无法支撑更高层次的文明发展。没有稳定的粮食供应,也就无法保障社会中有足够的“脱产人员”,即不需要从事生存性劳动的人。
展开剩余80%
没有农业,自然无法支撑文明的上层建筑
换句话说,这些原住民并不是因为天生愚笨,而是由于没有发达的农业体系,导致了他们无法积累社会财富和资源,无法形成庞大的劳动分工。因此,社会中几乎所有人都处于为了生存而劳动的状态,这使得他们无法腾出时间和精力去进行知识的积累和技术创新。没有剩余的粮食来支撑文化、艺术、法律和文字的创造,也就无法孕育出高度发达的文明。
脱产人员和社会创新的必然性
事实上,一个民族的文明能否走向高度发达,离不开有足够多的“脱产人员”。这些人不再从事生存性劳动,而是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、去创造。例如,文字、发明、法律、艺术,甚至整个社会制度的产生,都是通过这些脱产人员的智慧和实践积累起来的。只有当农业足够发达,粮食有了剩余,社会才能够保障一部分人从事非生产性劳动,从而推动文明向前发展。
狩猎采集与农业的巨大差距
与之相对,如果一个民族没有发达的农业,长期依赖狩猎、采集等原始的生活方式,社会中几乎每个人都在为温饱奔波,根本无法腾出精力来从事文化和技术创新。即使偶尔有空闲时间,思考的焦点仍然是如何获取更多的食物。历史上许多原住民群体的生活就是如此,他们的“文明”始终停留在原始社会阶段,难以突破这种生存困境。
“命运的捉弄”——缺乏适宜的农业资源
那么,为什么这些地区无法拥有我们今天所熟知的如小麦、大米等基本粮食作物呢?这并非这些民族的能力问题,而是由于他们所生活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,根本不适合这些作物的生长。例如,非洲、澳洲、美洲和台湾的某些地方,历史上并没有小麦、大米、燕麦等常见的农业种子。在这些地方,缺乏合适的种子意味着无法开展大规模的农业生产,而农业的缺失,也注定了这些地区的文明无法像其他地方那样发展壮大。
气候与地理的限制
其实,这一现象的根源不仅仅是“运气不好”那么简单。气候、地理和植物学等因素相互交织,造成了这些地区无法适应古代农业所需的环境。比如,非洲大陆大部分地区气候炎热、干旱,水源匮乏,这使得能够支撑农业文明的土壤和作物生长条件非常有限。而像马、牛等可以用来耕田和运输的牲畜,在这些地方也从未存在,进一步加大了农业发展的难度。
台湾番人和澳洲土著的特殊情况
例如,台湾的原住民(即台湾番人)在历史上曾长时间处于“渔猎采集”状态。根据《清稗类钞》中的记载,台湾的番人最初并不懂得耕种庄稼,他们仅仅是在山间找些空地种些芋头等作物。而直到清朝时期,大量来自福建的汉人迁徙到台湾,才将更为成熟的农业技术带了过来。台湾原住民才从中学会了种植水稻等农作物。
无法获得耕牛与马匹
同样,澳洲、非洲和美洲的原住民也面临着类似的问题。他们的土地上没有牛和马,尤其没有耕牛。这些牲畜的缺失,使得他们无法像其他地区的文明一样,通过牛耕田、马运输等方式来发展农业,进一步制约了社会的进步。因此,这些地区的文明始终停滞不前,几千年来依旧维持着原始的生活方式,始终无法突破这个困境。
“笨”并非天生
综上所述,台湾番人、非洲黑人、印第安人和澳洲土著之所以没有发展出高度的农业文明,并非因为他们天生“笨”或缺乏智慧,而是由于自然环境的限制。他们的祖先生存在那些无法支持大规模农业生产的地区,缺乏合适的农业种子和牲畜,导致了社会无法向更高层次发展。
回顾这些民族的历史,我们或许能更加深刻地体会到,他们并非不具备发展文明的潜力,而是命运的安排让他们无法走上通往更高文明的道路。
发布于:天津市